日军为了使用泗水海军基地的干船坞,就必须移除其中凿沉的盟军驱逐舰;此时已经是1943年初,日军薄弱的生产力连一线的舰船都难以维持,遂动起了沉没的盟军舰船的主义。“顺便”被打捞的斯图尔特号和班克特号被相中进行改装。前者很快竣工“重生”,后者更名“106号巡逻艇”也紧锣密鼓的开始改造。
虽然日军的计划非常完美,名义上106号巡逻艇在1945年3月就已经完工。但是实际上日军仅仅恢复了班克特号的水密和自航能力,其他方面因为材料缺乏基本没有进展。1945年9月荷属东印度群岛光复时被英国军队接收,随即物归原主……再次退役作为靶舰被移动至马都拉海峡(Madoera Strait),1949年9月被彻底击沉。
至于班克特号(HNLMS Banckert)在之后的经历我并没有详述,仅仅是上面这样的描述。鉴于之前《战舰》07期已经介绍过同样自沉的斯图尔特号(PB101),接下来将(相对详细的)描述班克特号在1942年2月24日之后的命运。
班克特号在1942年2月24日的空袭中被命中一枚炸弹,直接在船体前部被炸出一个洞;28日在空袭中,驱逐舰再次因数枚近失弹导致船体多处受损,目击者描述“驱逐舰被密集的近失弹抛出水面”,在重新砸回水面时,跌落的撞击更导致驱逐舰的龙骨受损,因此进入泗水海军基地(Marine Etablissement Soerabaja)的一个3000吨浮船坞维修。
在爪哇海战失败之后,日军的空袭更加猛烈,直接干扰到泗水海军基地的舰船维修——因为频繁的空袭,船厂人员必须躲避空袭导致几乎无法进行修理。同时日军登陆令许多工人因恐慌逃离让情况雪上加霜,简单的说,就是一切无法出海的船只都必须自毁以防资敌。
此时港口里还有另外两艘受损的驱逐舰:斯图尔特号(USS Steward)在之前的事故中在14000吨船坞中翻覆,草草布置炸药炸毁后凿沉了船坞;德威特号(HNLMS Witte de With)在3月1日早晨的空袭中受损,因为海军基地频繁遭到空袭,没有能力检修舰船,泗水海军基地的指挥官彼得康拉德少将(Pieter Koenraad)下令其通过巴厘海峡在3月1日或2日晚上撤退,但是次日早上的报告显示德威特号已经被处理。荷兰人使用鱼雷击沉了她,可能是其中一艘TM-4级鱼雷艇的杰作。
有趣的是,以德威特号作为旗舰的驱逐舰分队指挥官弗里茨克里普斯(Frits Johan Everhardus Krips)表示,他收到了凿沉她的命令,但不知是何人发布的[2]——这或许说明在一片大限将至的恐慌之中,局势到底有多么失控。
至于班克特号,因为其靠近潜艇船坞,之前有一艘潜艇K-XVIII在之前袭击日本运输船时严重受损,此时由于缺乏人员维修无法下潜而被放弃。于是潜艇接到命令,用潜艇的甲板炮凿沉了船坞和其中的驱逐舰(有说法是用鱼雷,不过考虑到下面图片的潜艇船坞状态,这似不可能)。班克特号的船员则先转移到港内的荷兰国王号(Koning der Nederlanden)宿泊舰,随后搭乘公共汽车和火车前往芝拉扎(Tjilatjap),在离开前焚毁了宿泊舰[3]。
班克特号和船坞以左倾的姿态沉没在泗水的东港区内,从下面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实际上船体的损伤并不是特别严重,虽然艉部确实有损伤,桅杆之类的上层建筑至少看起来没有严重损伤(虽然内部设备应该经受了破坏)。
当船员抵达芝拉扎时,缺乏设备,紧急在不久前才完善的港口的情况已经一片混乱,挤满了各种国家、种族、职业的忙着逃难的人。舰长兰伯特约翰高斯林斯(Lambert Johan Goslings)海军少校发现情况已经完全失控:“(撤退的)领导已经完全失败了”。这是比较文雅的说法,直白一点的说法是这样的:
当然他还会发现更加令人崩溃的现实:没有地方提供给他们休息,也没有任何的食物分发。最后他被迫让自己的部下自行寻找食物,当日1600时再在港口集合[4]。
当1600时到来时,港口已经流言满天飞,其中包括“日军将在大批舰队伴随下登陆”、“船只已经没有空位”、“芝拉扎很快就要被占领”,“日本潜艇会击沉一切试图离开的船只”。
整个港口的士气已经崩溃了,海员在港口和码头漫无目的的游走,一大群等待撤离的人高呼“给我们一支步枪,我们会在爪哇战斗,而不是吃日本鬼子的鱼雷”,还有人在闲逛,不停喝着啤酒边唱:
考虑到敌军的空袭随时会到来,芝拉扎几乎没有防空能力,而且看起来一时也找不到船只能够撤离。于是舰长选择主动解散了他的印度尼西亚官兵,因为他们在听说船只爆满之后更愿意回家或者拿起步枪战斗,而不是等待未来可能的空位。更加现实的因素是,虽然康拉德少将下令撤离全部的军事人员,不分国籍;但是港口的各国船只明显根本没有执行这个命令[6],荷兰船只更是明着给予欧洲人登船的优先权——就算那些人是荷兰皇家海军的军官和水兵,也有可能被拒绝登船。
讽刺的是,他们在三天前还在为了那些港务人员和商船船员的生命,在爪哇海进行绝望的战斗,那时候没有人选择临阵脱逃,即使他们很容易就能做到。
舰长本人发送这个命令的原因是:“因为(解散)这是在我的命令下执行的,这样他们就不会算是逃兵。”(不过考虑到之后日本人的作为,作为技术兵种的他们结局也就可以想见了)。最后选择继续等待船只的只有舰长自己,六名军官和44名水兵。[7]
他们运气不错,当天晚上就和其他驱逐舰的幸存者找到了离开芝拉扎的货船。这艘载有一批水牛战斗机的货船——斯洛特戴克号(Sloterdijk)——非常不走运,因为港口的混乱延长了几个小时的停泊时间,直到2日晚上才离开爪哇。因为大多数平民船员因恐慌抛弃了船只,这些驱逐舰舰员和来自泗水的军校生被迫承担起从驾驶货船到照看儿童在内的一切事情。
第二天0900,斯洛特戴克号在海上收到了南方300海里处被日本海军围攻的阿什维尔号(USS Asheville)炮舰的紧急通讯,船长立即下令用15节的最大航速向东航行,紧接着收到另一艘商船“被飞机追踪”的电报后转向南方,最终她在3月8日抵达弗里曼特尔(Fremantle),而那艘被追踪的商船则再也没有人见到过[8]。
在抵达澳大利亚后,兰伯特约翰高斯林斯在1943年担任了弗里索号(HNLMS Friso)护卫舰的舰长。这时他或许并不知道,之前曾经在自己麾下的军舰可能已经被侵略者打起了主意。
众所周知,二战中的日本海军对于捞浮有着病态的爱好,再老再烂的船都要给你浮起来用。
在日军侵占泗水后,首先就是要恢复这个原先能够维护巡洋舰级别舰船的海军基地。因此相继修复了几个自沉的浮船坞,但是对于东港区的情况就有点奇怪:
在日本投降的时候,“第102工作部”(日本在劫夺的泗水海军船厂成立的造修船部门)据记录拥有“15500吨船坞”(应为1400吨船坞之误),“3500吨船坞”和“1400吨浮船坞(应该是荷兰海军潜艇船坞)”;唯独没有东港区的3000吨浮船坞。说明日本人一开始根本没有心思管和班克特号一起沉没的浮船坞。
也难怪在这段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班克特号的船体就在泗水港里泡着。直到日本人把斯图尔特号修复之后才开始打荷兰驱逐舰的主意。
改造的主要内容是重建主桅杆为三角桅杆,拆除后部锅炉和烟囱,后部增加能够操作两艘大发登陆艇(用于运货)的设施,加装深水炸弹抛射机和滑轨各两台,配备24枚深水炸弹强化反潜能力。另装备80mm高射炮2门(位置在原先发A炮位和75mm高射炮的位置)和4座三联装25mm机关炮(位于被拆除的B炮位两侧和原来的前部鱼雷发射管两侧)。电子设备则为13号电探一部,舰员减少9人至140人,吃水减少10cm至2.9m。[9]
整个方案看起来非常有日本海军的特色:在一艘前报废舰艇上集成防空、反潜、运输多种功能,日本海军贪多求全的老毛病暴露无疑。他们永远都妄图突破客观规律,追求不切实际的性能要求,最后却大多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时泗水港口里还有一艘驱逐舰沉没,就是前述的德威特号。但是似乎日本人从来没有动过打捞她,甚至仅仅是拿来当零配件贡献者使用的心思。可能是因为如前所述,被MTB的450mm鱼雷击沉的她在日本人眼里没有价值。
拖到1944年3月[10],日本人才手忙脚乱的将烂了两年的班克特号打捞出水,然后进行修复。非常奇怪的是,几乎所有详细的英文网站标注的修复部门都不是第102工作部(泗水海军船厂),而是第103工作部(甲米地海军基地)[11]。.考虑到后者在马尼拉,距离泗水的距离凭借常识来看不是一艘漏水且没有动力的驱逐舰可以跨越的,我可以肯定英文来源(包括)全部犯了一个错误,实际上班克特号就是在第102工作部进行的工程。
刚刚把船体的口子堵上,日本人就急不可耐的把这艘船编入海军命名为第106号哨戒艇,这时候是1944年4月20日,舰籍归属吴镇守府。紧接着,7月31日第106号哨戒艇就被编入第二南遣舰队,艇长为田中武一大尉[12]。
不过,田中君估计看到自己要指挥什么破烂的时候心里是崩溃的:这时候第106号哨戒艇能做到的仅仅是浮在水上,船体内方便拆卸的设备基本上被荷兰人席卷一空,剩下的泡了两年也显然不能用。至于荷兰原装锅炉,在海水里泡了两年后,它们已经不能全力输出,最多只能驱动驱逐舰跑到26节[13]。
这样一个烂摊子里田中硬是当了一个月的挂名船长,直到1944年8月20日他被撤销这一职务——或许是上级终于知道这个行为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第106号哨戒艇应该再也不能修复了,之后这艘船都没有被任命过指挥官。
下面这一张照片长期以来都是唯一反映班克特号在被打捞之后的状态的图片(至少我没有找到其他图片):
但是我在闲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张标注为“航拍:埃弗森号和科顿艾尔号在马都拉海峡”[14]的照片,上面的东西却和埃弗森号和科顿艾尔号一毛钱都没有关系,联系到班克特号在1949年作为靶标在马都拉海峡被击沉的事实,我想这些照片的意义已经不用过多说明了,
C、烟囱全部被铲平,基本上就是在水里泡太久烂掉不能用的样子,直接暴露出基座。
F、75mm高射炮居然没拆干净,还留了个底座给荷兰人,甚至船体还有一些高度疑似迷彩的深色油漆(注意船体后侧的深色油漆,和海军上将级1942年时的迷彩用颜色很像)。
至于为什么日本人一直在以近乎龟速的进度进行修理,原因可能和班克特号在之前受伤无法修复的原因一模一样:空袭和缺乏资源。1944年,英国东方舰队的航母战斗群多次进攻东印度群岛,仅在5月就空袭泗水两次:(没错,就是像是经验包一样刷,就和1942年3月的泗水一样)
但是这也不是日本人摸鱼的理由,毕竟英国人不可能天天来……唯一的解释就是材料不足加上班克特号的损伤太严重(大多数都是日本人置之不理泡出来的),第102工作部实在是没有能力完成工程。
1945年9月12日,第二南遣舰队司令柴田弥一郎在新加坡向英军投降,自此日本海军在东印度群岛的舰艇全部正式投降。按照正常情况,一切被日军掳掠的荷兰舰艇都需要物归原主;但是刚刚遭受战火和饥荒的荷兰没有能力在荷属东印度群岛进行接收和重建政府,9月16日来到泗水接收残局的反而是英军。等到正式将泗水和港内的残余舰艇归还给荷兰人已经是10月23日。[15]
对于荷兰人来说,这个报废的船壳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意义,她的名字也被另一艘英国驱逐舰夺取了。但是在10月23日后,或许是为了致敬其曾经的贡献,虽然可以说是在走过场,第106号哨戒艇又成为了荷兰皇家海军的班克特号驱逐舰。
之后的4年,班克特号就这样闲置在泗水港里。直到1949年被拖到马都拉海峡作为靶标经受了荷兰海军的萤火虫战斗轰炸机,驱逐舰埃弗森号(HNLMS Evertsen)和科顿艾尔号(HNLMS Kortenaer)的炮击之后沉没。
下面的图片是班克特号被击沉攻击和击沉的过程。可以看到有炮弹、小口径火炮、火箭弹和炸弹的攻击。伴随着班克特号沉入马都拉海峡,海军上将级驱逐舰的历史正式划上句号。